老师们常常用韦编三绝这个故事,来激励自己的学生,要勤奋学习,究竟韦编三绝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便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
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
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出自
《史记·孔子世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