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汉语的发音。对应汉语音系学(现代音韵学)的汉语音节结构划分,汉语拼音的形式构成也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规定,汉语拼音使用26个现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写之分,字母顺序与英语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规定为“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之用。由于汉语拼音的实际职能仅限于拼写汉语普通话,如今这条规定已然无人问津。不过,字母V/v目前又作为一个键位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为不能省略两点附加符号的字母ü规定的通用键盘替代表示。有时可能需要注意,汉语拼音方案发布时使用的字体是世纪哥特体(en:Century Gothic),与常见的拉丁字母略有不同,主要差别是没有衬线以及字母 A 的小写ɑ和字母 G 的小写ɡ。这种习惯一直沿用下来,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本身并没有规定用哪种字体。这两个字形多用于中国大陆正规的语言学专著以及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出版物,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出如此设计,主要是担心初学拼音字母的学童在手写的时候也去机械模仿常见印刷体 a和 g 的字形。但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如何印刷都变得无伤大雅。而且方案同时规定:“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可见,汉语拼音字母和其他常见的基本拉丁字母并不是两套字母表。汉语拼音方案还使用了一些附加符号,主要是声调符号和字母ü上的两点符号。前者与字母的组合虽然数目有限,但具体和哪个字母形成组合其实都是临时的,因为一个声调符号就表示了整个音节的高低变化,或者说,表示了一种“超音段音位”;后者来源于德语的元音变音字母(Umlaut),与字母u的组合固定地表示一个元音([y])。还有一种极其少见的附加符号,用在e/z/c/s之上,形成ê/ẑ/ĉ/ŝ,依次表示一个单元音韵母([ɛ])和三个卷舌塞擦音声母zh/ch/sh。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 *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阳平符号从左下写起(提),去声符号从左上写起。轻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而某些辞书上是通过在音节前加点的方式来表示轻声。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規則如下: 1. 如果有a,则标在a上。 2. 如果没有a,但有o或e,则标在这两个字母上。这两个字母不会同时出现。 3. 如果也没有o和e,则一定有i、u 或 ü。如果i和u同时出现,则标在第二个韵母上。这是特别针对ui和iu而言的(这两个音的实际读音应该是uei和iou)。如果i和u不同时出现,则标在出现的那个韵母上。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 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ɑ,o,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 pí'ǎo(皮袄),xī'ān(西安)。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話发音的规则。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是汉语的一种辅助工具。汉语拼音是汉语罗马化的统一规范,用于汉字不能或者不方便的领域。
由于汉字复杂,学习需時,并且不如英文输入计算机般直接,汉语文字改革工作者为了发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了很多工作。
自从1986年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
金宝阁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