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即将于7月17日正式开馆,18日起对公众开放。7月5日,记者跟随第一批压力测试观众进入馆内。7月10日,也就是本周六,天文馆将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压力测试。
据了解,上海天文馆自2016年11月开工,历时5年建成,其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独具特色的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上海天文馆即将于7月17日正式开馆 主办方供图
圆洞天窗位于主建筑的入口,当太阳光穿过圆洞,会在地面形成光斑,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光斑也将在地面上缓缓移动,起到像日晷一样的作用。球幕影院的球体外直径30米,如果把滴水湖比作太阳,球幕影院就是等比例缩小的地球。倒转穹顶的碗型设计重造了一个观天的地平线,“屏蔽”城市的喧嚣和周遭的一切,使置身其中的人们得以静观天空,思考宇宙,设计师将其称为“与天对话的地方”。
上海天文馆项目工程造型复杂,施工难度大。为营造最佳宇宙沉浸感,整个天文馆几乎所有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不规则形状,建设过程中攻克多项空间结构技术难题,如建成国内罕见的悬挑长度36米、最大宽度61米建筑钢结构空间,“悬浮”于混凝土壳体上方外径30米、内径23米的球幕影院,仅少量点支撑的200多米长旋转步道以及直径40米的倒转穹顶等。
馆方将BIM(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囊括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以精细化管理打造一流建筑。16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助力建设团队最终顺利实现了建筑结构、功能与形态的完美融合,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件精致的天文仪器,成为上海天文馆最大的一件展品。
记者了解到,上海天文馆打造了“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还有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星闻会客厅、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阳塔与星空探索营,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打造多感官探索之旅,帮助观众塑造完整的宇宙观。
在“家园”主题展区,一位小朋友伏在隔离玻璃上,手中拿着纸笔,正试图将眼前的陨石形状勾勒出来。在陨石藏品方面,上海天文馆不仅征集了品种稀有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而且以精品目击陨石为重要收藏目标,其中包括随州陨石、鄄城陨石、长兴陨石、东乌珠穆沁旗石铁陨石、车里雅宾斯克陨石、阿林铁陨石等约70件著名陨石都将在馆内展出,使其成为国内陨石精品最为集中的展示场所。
从古代的“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人类的宇宙观几经变化,历史上的天文学家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留下生动的历史足迹。“宇宙”主题展馆中,一本本厚重的古籍让人们感叹人类探索宇宙的智慧结晶。
在天文类文物方面,上海天文馆征集了总数超过120件/套珍贵的文物藏品。影响世界科学发展的著名科学家如牛顿、第谷、开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大师的原版著作都将在馆内展出。
其中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在上海天文馆惊艳亮相,书中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实验力学的重大发现,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其影响遍及经典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领域。这本书的面世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并为近代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编辑:王宇
审核:朱丽